会议预告

邹大进教授专访:糖尿病个体化治疗就像“走钢丝”

  • 邹教授,谈到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首先令我想到的就是如何治疗初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据08年翁建平教授在lancet上的研究,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并且能同时增加随访一年之后血糖缓解的率。但是,早期胰岛素强化很容易出现低血糖,此外,11年lancet上面Christopher J Nolan教授指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还会导致胰岛素介导的营养毒性作用(insulin-mediated nutrient toxic effects)。

    sonipi同学 发表于2011-12-29
  • 对于基础再加追加方案。既然能把空腹血糖降下来,餐后血糖不是可以加一种口服药控制比较好吗?即一针一药原则。相对来说,减少胰岛素总用量比较好吧?临床上也有不少病人用两种胰岛素会误将短效胰岛素当基础胰岛素打,相对加用口服药,低血糖风险不是增加吗?

    sacri同学 发表于2011-12-29
  • 请问邹教授,1型糖尿病的患者是否适合妊娠?是否具有遗传易感性?如果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佳是否应该终止妊娠?怀孕期间以及哺乳期间的胰岛素的调整对胎儿影响如何?

    小闹腾同学 发表于2011-12-29
  • 请问教授,对于黎明现象和somgyi的患者如何调整胰岛素?对于农村没钱购买人胰岛素的患者,应用动物胰岛素如何设定方案?谢谢

    445633531同学 发表于2011-12-29
  • 基础胰岛素24u是一次给予长效的吗

    245386814同学 发表于2011-12-29
  • 请问邹教授:您认为目前在我国怎么样才能更大发挥《糖尿病指南》的作用,尤其是在社区中糖尿病干预、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尤其胰岛素的应用管理等?

    dgyyx同学 发表于2011-12-29
  • 请问教授: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现象,但是我有个朋友40多岁得了糖尿病2年多了,但是他的体重一直就没有降过(本身偏胖的那种,1.7m,100kg左右),请问这种现象正常吗?

    黄夜雨同学 发表于2011-12-29
  • 请问教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适宜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吗?应该怎么用?

    yningny同学 发表于2011-12-28
  • 对于只有二甲双胍格列吡嗪两种药物的基层门诊如何治疗糖尿病?谢谢

    wuxiaogang527同学 发表于2011-12-27
  • 个体化治疗的实施是必须的,但个体化如何实施呢?如何对医生进行标准化的培训,让每个内分泌的医生都能掌握个体化的细节让患者获得最大收益?

    sunbinghu同学 发表于2011-12-26
  • 初发的糖尿病,控制饮食后血糖很高,如20.0mmol/L,怎么选择治疗方案,服药或联合基础胰岛素还是先强化治疗?谢谢!

    山临绝顶同学 发表于2011-12-26
  • 山临绝顶同学 发表于2011-12-26
  • 请问教授:使用基础胰岛素后空腹血糖可以控制的很好,但是餐后血糖控制的往往不理想,这样也不能使血糖达标,还需要使用餐时血糖调节剂,这样对病人来说也是很麻烦,既要注射还要口服药物,是不是说基础胰岛素不如直接使用预混胰岛素呢?谢谢

    butterflyzl同学 发表于2011-12-25
  • 邹教授您好,我们知道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目前认为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胰岛素抵抗,二是胰岛素分泌的减少,那么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升高是否就意味着基础胰岛素缺乏呢?另外中国糖尿病患者饮食习惯与西方人有很大不同,我们的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很大,而且国内有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者其基础与餐时胰岛素的比例也非西方模式的1:1,这一点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有类似体会。那么您认为这种基于西方人群研究所推荐的先基础后餐后的模式适合中国人群吗?

    tsbice同学 发表于2011-12-25
  • 邹教授您好,我们知道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目前认为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胰岛素抵抗,二是胰岛素分泌的减少,那么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升高是否就意味着基础胰岛素缺乏呢?另外中国糖尿病患者饮食习惯与西方人有很大不同,我们的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很大,而且国内有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者其基础与餐时胰岛素的比例也非西方模式的1:1,这一点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有类似体会,那么您认为这种基于西方人群研究所推荐的先基础后餐后的模式适合中国人群吗?

    tsbice同学 发表于2011-12-25
  • 基础胰岛素选择中效还是长效?

    klren99同学 发表于2011-12-24

相关文章

邹大进教授答疑回复

个体化治疗的实施与临床经验密切相关,医生必须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用药经验,掌握患者与用药相关的临床情况,从而才能制定可以使患者临床收益最大的治疗方案。